【细胞资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临床进展

病毒、酗酒、药物、代谢紊乱和自身免疫攻击均可引发急性、慢性肝损伤,从而导致肝衰竭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尽管人们对各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终末期肝脏疾病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肝移植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匹配肝源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为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寻找更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易获得性、体外培养的稳定性、低免疫原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等众多优势在多种细胞治疗中被认为是肝脏疾病最有希望的候选疗法,已被证明在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有益作用,包括改善肝硬化及其发展而来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以及减轻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会迅速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这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2012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输注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共有43例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24例患者接受了UC-MSCs治疗,19例患者接受了0.9%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试验期间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输注UC-MSCs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降低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增加了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性和血小板数,并且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这项研究证明UC-MSCs输注在临床上是安全的,可作为HBV-ACLF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丙型肝炎病毒

尽管大多数丙肝患者可以有效清除病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患者会转为慢性肝炎,并且丙肝的疾病进展非常隐蔽,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一项针对20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试验中,通过脾动脉注射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临床随访24周,结果显示患者肝功能显著提高,起到了逆转肝纤维化进程的目的。

 

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是指因酒精的损害而引起的肝硬化,它的发生与患者长期大量的饮酒,损伤到肝脏有关。

一项试点研究关注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酒精性肝硬化疗效,纳入了12例患者,通过肝动脉注射两次自体BM-MSCs,观察到治疗后组织学改善和纤维化指标的降低。此课题组在后续的研究中纳入72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并设置对照组、一次及两次经肝动脉注射细胞组,证实了自体BM-MSCs移植可安全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组织学纤维化和肝功能,以及一次和两次注射组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显示自体BM-MSCs移植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肝脏损伤,进而发展至肝硬化。由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同时会伴随有其他的自身免疫疾病的表现,如伴发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Liang等进行的临床试验纳入2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PBC、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所致肝硬化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MSCs进行治疗,其中23例患者接受了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2例患者接受了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1例患者接受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随访半年,肝功能和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均有所改善。

MSCs被认为主要以两种方式表现出积极的治疗效果:直接通过细胞分化和间接通过旁分泌效应。

根据不同肝脏疾病的基本特征,MSCs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表现有所侧重。例如,MSC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可能主要取决于其分化成肝细胞样细胞的特性;而在治疗与炎性反应相关的肝病如急性肝损伤时,MSCs的抗炎、抗氧化和抑制凋亡的功能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对于肝纤维化,MSCs对活化HSCs命运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参与治疗过程;在治疗与免疫相关的肝病如肝移植并发症时,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在治疗乙肝、丙肝或酒精等病因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试验中,MSCs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且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相信未来MSCs移植将有望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肝病治疗方式得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新闻资讯